……戴莎学姐参与了语言文学系的话剧节目,是吗?比如剧本创作等。一定是因为有了共同的活动与目标,才使得她走出阴霾,真是太好了。”
我想起戴莎之前说过,因为“那一年的法学系和节目都很无趣”,她“不喜欢”,于是也就“没有参与”,反而加入罗茜所在的话剧组。
当时还觉得很奇怪,怎么戴莎会认识语言文学系的人并参与节目创作,现在听到罗茜讲起一些往事,也就大致理解了。
或许,也只有罗茜这样阳光的性格和热情,再加上一点点“主动性”与“不懈”坚持,才能将当时的戴莎拖出心灵泥潭。
“嗯,共同努力是真的。一开始,当我邀请她参与语言文学系的节目时,她就像听到什么天方夜谭一样,表情有趣极了……嘿。”罗茜笑了下,接着说:“后来,在我的再三请求下,她才答应帮忙做个类似于顾问的角色。然后呢……就慢慢开始参与剧本创作啦。真好,幸亏有她在!”
哎,戴莎是被一步步诱导“入局”吗?
怎么感觉像是熟悉的套路……难道这也算是某种“传统”或“传承”?
“是呀,我听说过那份剧本手稿。很幸运的是,这份珍贵的笔记传给我们并帮了大忙,真是感谢!”我接着问:“那么说来,戴莎学姐就是在与罗茜学姐的合作与交流中,随着灵感的迸发,终于发自内心地开心起来吗?太好了。”
“不……她是很认真的人,一旦决定参与了,就会变得专注、用心且严肃。”罗茜停顿片刻,说:“至于笑容的出现,也许是因为……表演的需要。”
“表演?”我愣了片刻,才试着问罗茜:“这意思是,戴莎学姐不禁参与剧本创作,也参加了话剧演出?这可真出乎意料!”
“是的。在十年前的大校庆晚会演出中,戴莎作为我们红叶文学社话剧组的重要成员之一,也上台演出哦。所以,我才说幸亏有她在嘛……要不然,那晚的节目可要失色不少。嗯,或者说,甚至都无法成功。”罗茜微笑着说:“那个晚上的她,散发着不一样的璀璨光芒。这位话剧结束后就‘失踪’的非文学社神秘‘外援’,也是后来一段时间的热门话题,都不知吸引了多少崇拜者呢。”
竟然还有这样的往事……看来戴莎还演出过十年前圣城记话剧的重要角色!
可是,之前都没听她讲过这段往事。
继续阅读
回头想想,当时在戴莎家里时,见过红叶文学社出版的大校庆特刊,可林奇主笔的文章大篇幅给了罗茜,对于其他角色着墨不多。
就是对于“骑士”也只有相对简短的评价,比如说到“演员在现实中是反对刻板印象的先锋”……
咦,至于罗茜所形容的“外援”?
呃,“系外人士”……?
嗯……
但是,还有我更关心的细节。
于是,我看向罗茜,问:“相信戴莎学姐一定在十年前的话剧节目筹备中付出许多心血,也收获了宝贵的友情。可是,也许她恢复了精神,但笑容……难道只是为表演所需而‘训练’出来的吗?”
这让我想起,戴莎那礼貌却又仿佛拒人于千里之外的“冰冷”微笑……就如后来奥文所形容,“标准”且未再“变化”的笑容。
“我相信她也在那几个月的共同努力中收获了一些快乐,只是很少转化为真诚的笑容。”罗茜轻轻叹了一声,说:“毕竟……我曾在十年前的6月,无意间瞥见那发自内心的好看笑容。所以……多少就能看出,那更多的是为了节目而将就。虽说不能说是‘训练’而成,但确实,在更往后的年月里,有时候和她见面并恰逢有其他人在时,她所展现的微笑,更像是某种礼貌的面具。”
啊……果然如此吗?
“当然,作为相识多年的朋友,我算是多少能收获她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