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之前,都没有出现一种更好的替代品。
也就是在水泥的质量上下功夫罢了。
想要研究出新产品,那真的需要一种科学上的偶然性。
毕竟,材料科学,有时候就得讲运气。
“听说这条路,还是前任内阁首辅他们修建的?”
前任内阁首辅有两位,一个黄立极,一个韩爌,好巧不巧,都修过同一条路。
袁可立唏嘘一阵的问道。
心中想着:要是这两人,能够看到现在大明的模样的话,是不是当时就会安安稳稳的辅佐皇上了?
眼看着,只要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,兢兢业业的干活,青史留名是板上明摆着的事情。
就是不清楚,这些人现在后不后悔。
“当时还有好多大臣和他们的亲人呢,你要是走京津官道的话,那条路还是福王修的呢。”
崇祯一点都不介意别人知道,一些工程队中都有些什么人。
反正随着时间的推移。
这些人也都是茶余饭后的话头,都是钉在耻辱上面的重要角色。
忽地。
远处传来了一阵钟声。
袁可立脚步一顿,仔细的倾听了一会。
“是机械钟声。”
在机械两个字上面,袁可立加重了语气。
徐光启他是认识的,就是没想到有一天此人会有这么大的成就。
有了这种准确的报时机械钟,所有的时间,就都有了更准确的标准,人们也就不需要抬头看天色,然后算计现在大概是什么时辰了。
省时省力。
简直就是开创性的壮举。
“是机械钟。”
当日,在崇祯离开徐光启的院子之后,徐光启只用了三天的时间,就弄出了一个简单的成品。
然后有经过了众多的人,一起来精简这一器械。
五天时间,就让最原始的机械钟缩小了一半,此时需要的材料,也已经大大的降低了下来。
到最后投产。
那就更容易了。
虽然到现在,还没有大范围的普及开,可那也只是迟早的问题。
如今只要有机械钟的地方,衙门的上下班时间,就更准时了。
袁可立只看到了方便实用,暂时还看不到准时这一条件,会产生多严谨的社会秩序。
当然。
崇祯也不知道这一点,只是觉得这东西能够卖上价,还能够让衙门和工厂上下班的人更准时。
内在的社会秩序。
他本就是学渣,只会拿来主义,那会潜心的研究。
就算是想要说出一点道理,也都是似是而非。
也就现在做皇帝久了,磨练出来了一点对整个国家的新看法,改良某些制度的时候,也不会挑着好的先用上。
而是看合不合适了。
至于想要改动,暂时还做不到,他能做的也就替换。
“这东西好啊,听说还能够再小一点,带在手上?”
这是崇祯建议的,至于以大明现在的手艺人,能不能够做到,他就不知道了。
“应该没问题,就算现在不行,以后也一定能行。”
崇祯说的很确定,让袁可立眉头一挑。
袁可立是见过机械钟的,一人高,还很笨重,他想不出来有什么办法,可以让每日一个人都拥有。
不过他相信道院里的人,能够做出这样的东西。
在他的心目中,如今的道院,可都是创造奇迹的地方,不知道多少工匠想要进去瞧一瞧。
为此,皇家百工学府的学费听说都要涨了。
两人沿着官道的路边,一边散步,一边聊天。
聊着聊着,就又聊到了辽东,准确的说是聊到刘兴祚的身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