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想东扩,完全是西边各国各族相比东边各国实在是太弱太好打,打了之后统治起来也更为容易。
西边太好打,统治成本也很低,乾国打起来很难收得住手,肯定是一再向西扩张的啊。
那个唐国便是郤氏的国家,他们立国之初获得了晋地南边大部分郑地北部,以及卫国的全部疆域,后来先后灭掉郑国和三戎,又在“棘津”修建跨河大桥,成为横跨大河两岸的中原强国。
原国乃是旬氏之国,他们原本在晋地南部的疆域跟唐国置换了郑地中部的土地,疆域含括巴地、楚国西北部以及郑地南部,后来魏氏主动并入,使之获得汉江平原。
范国当然就是范氏的封国,他们带着晋地中东部和东部立国,立国不久后驱赶走鲜虞人,获得鲜虞的地盘,再灭掉长狄,一度成为疆域最为辽阔的中原之国。
楼氏获得分封立国为“乾”,初始拥有临汾盆地的北部,加上太原盆地以及秦地,同时拥有林胡、白翟以及晋地西部和郑地西部的疆土。
各个从晋王室分封出去的国家,之初的封地与一开始所商量并不一致。
那是姬周死前摆了楼令一道,迫使楼令不得不跟当时的卿大夫坐下来商量,谈出一个几大家族都能够接受的结果,必然切割原本会划给晋王室的地盘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!
所以,临死前的姬周以为在分封上给楼令挖了坑,实际上埋的却是新生的晋王室。
至于楼令会选择“乾”为国号,一来是当时姒姓的杞国还健在,楼氏并不在汉水旁边,使用“秦”为国号更不合适。也是因为姒姓的杞国还活着,所以使用“楼”会像是杞国的小宗之国,楼令在“乾”和“元”两个国号中选了前者。
郤氏为什么用“唐”来作为国号?简单因为他们的根脚是晋国公族,而晋国一开始的国号是“唐”。所以从他们以“唐”为国号的初始,注定会想方设法灭掉晋王室来保证自己才是正朔。
荀氏用“原”作为国号的理由更加简单,他们本就是原国的公族后裔,获得分封当然仍旧使用“原”来当作国号。
范氏的先祖要从祁姓杜氏字平浓……,也就是杜伯开始算。而杜伯是周王室的官员,杜伯之子隰叔受到迫害才逃亡到晋国。隰叔到晋国之后被任命为“士师(法官)”,他们从此以“士”作为氏,轮到士会获得“范邑”该用封地作为氏,可还是使用“士”作为名字的前缀。
因为范氏的先祖不是某个国家的君主,所以他们获得分封自然是使用“范”来作为国号了。
原先作为晋国卿位家族的几个家族,受于姬周的操作让他们的分封变得很是仓促,没有如同楼令原先的计划,先横扫完列国再正式分封。
那种结果也就导致对齐国和宋国的战争在分封不久后结束,未能完成扫灭姜姓吕氏的齐国和子姓宋氏的宋国。
事情有变,楼令的很多盘算当然落了空,在维护晋王室和乾国的选项上,更多倾向于乾国的利益。
在各自获得分封之后,温氏、智氏、彘氏主动或被迫并入大宗的国家。这也是姬周临死操作之下产生的结果。
楼令在晋王室担任太宰一职,直至天子彪十五岁离开晋王室返回封国。
郤至在分封之后兼任晋王室的太傅一职,也是在分封之后的第四年离世。
士匄和中行吴分别担任周王室的司徒和司马,比楼令更早脱离晋王室就国。
不是应该待到天子彪二十岁行冠礼才让楼令离开吗?出现意外当然是跟晋文王(姬周)的死有关。
天子彪是由楼令教导没有错,可是天子彪毕竟是晋文王的血脉延续,加上分封之初晋王室被宰割,哪可能让楼令这位乾文公跟晋太后、天子彪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。
实际上,即便是楼令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