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43章 粪坑里扔炮仗,炸出屎来,看谁先舔一口(1 / 5)

其实李乐本想着再多搞几篇高质量的文章,最后一年再来个省级的课题,把张曼曼推进燕大的门槛,可没想到马主任这么义气。

可也能理解张曼曼察觉出马主任安排后,代表他老张家拔辈儿祖宗感谢自己以及老李家拔辈儿祖宗的心情。

无非俩字儿,毕业之后的就业。

虽说他曼姨作为好友,手握小马哥的邀约已经多年,但是因为闻弦的存在,还是想留在燕大里,过上双宿双飞的日子。

若说十年,甚至五年前,如张曼曼这种兜里揣着国际顶刊文章的博士,想留在燕京甚至燕大里,基本上手拿把掐。可偏偏在此时,留学潮碰上扩招潮,全球金融危机撞上高校编制收缩,几重影响下,博士这个物种,在如今的就业市场上的稀缺性愈发不明显。

尤其和理工科相比,一个是好毕业不好就业,一个是好就业不好毕业。

读书时,一边是实验室里废寝忘食,导师给口吃的就开心的转圈儿的实验狗,一边是图书馆里的冬暖夏凉,优哉游哉的隐士。一个猥琐,一个潇洒,可真到找工作时候,待遇却是天差地别。

理工科博士那时节是风头无两,企业大厂捧着钞票,在实验室门口排队抢人。

芯片设计、软件开发、生物技术,哪个不是香饽饽?这些博士要么手握专利,要么胸藏技术,谈笑间offer纷至沓来,起薪数字能让文科同仁觉得生命有了高低,而那些类似“花为和多硬都给了offer,好难抉择啊”的渣言渣语,更给文社科的博士+999的暴击。

反观文科博士,俨然是另一番光景。即便你学富五车,满腹经纶,从庄子哲学到后现代批评无所不窥,却在就业市场曲高和寡。

最想去的高校,教职坑少萝卜多,一场招聘能有上百博士竞逐,各高校人事处老师笑眯眯接过你的简历,说出条件,本科要985,博士要C9或者top100的海龟,论文要C刊,什么?您只有《村头文学月刊》一篇?好吧,请回去等通知,转身就把简历塞进桌底那半米厚的候选人堆里。

燕沪广高校是终极BOSS,要求你师从过如来佛祖、南天门上过光荣榜。二三本院校像盘丝洞,面试时总问你会不会申课题?带没带经费?更有的某些院校先给出一个名为博士后牌的坑位,考验你在博士毕业后继续实习的动力。

去企业求个岗位,又常被问“您这专业,能给我们公司带来什么”?一时语塞者不在少数。

学术界内卷初显峥嵘,导致有人另辟蹊径,大学不行咱们去大专,大专不行咱们去中学,以至于有专门研究《红楼梦》的文学博士去了高中站台,钻研古典文献学的转行给网游写剧情文案,研究魏晋风流的为了编制成了景区的讲解员。

更有卡着35岁考公的,转战媒体、出版、文创等领域的,倒是也有人在江湖中闯出了些名堂,可终究是少数。

所以,一个从体育特长生一路走来成了博士,又有机会留在燕大,对于张曼曼以及老张家,无异于越过了那道坎儿,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最真实的写照。

。。。。。。

为了庆祝那个几人五天“废寝忘食”的结束,张曼曼出资,去了现在新生都没了概念的小北门儿,吃了顿热情洋溢的小烧烤。

一人一瓶二两五,就着大腰子,辣骚辣骚的。

吃饱,从店里出来时,天空飘起了雪。

许是在北方过的习惯了,在李乐的认知里,似乎只有下雪才正式宣告着冬天的到来。

呼出一道56度的白雾,看着细碎的雪花随着雾气一同消散,李乐一挥手,“行了,我打车走。”

“其实,这天儿,也没查酒驾的,你又没喝多。”梁灿往脖子上裹着围巾,只露出两只眼,嗡声道。

“算了吧,别给自己找麻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