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4章 笔尖江湖与舞台荣光:香港之行的双重答卷(1 / 2)

林沫在红磡舞台上捧起奖杯时,凌晨刚从明报大厦出来。手里的公文袋沉甸甸的,装着《神雕侠侣》和《天龙八部》的最新彩漫稿,油墨香混着香港的海风,透着股踏实的热。

前一天下午,他在查先生的办公室坐了整整三个钟头。墙上挂着的武侠小说手稿复印件在日光灯下泛着黄,查先生指着《射雕英雄传》的彩漫样稿笑:“你把黄蓉画得比我写的还灵。”凌晨递上刚完成的《神雕》章节,里面杨过的断臂处缠着飘带,在月光下像只振翅的蝶。

“《明报画刊》一周双刊都快供不上货了。”查先生翻着画稿,指尖划过小龙女的白衣,“读者来信堆成山,问杨过什么时候能再遇小龙女。”凌晨答:“这两卷画完,正好接上绝情谷那段,够热闹。”

两人聊到改编时,查先生忽然问:“你觉得我的小说里,最该突出什么?”凌晨想了想,指着《天龙八部》里乔峰的画像:“是‘情’——家国之情,兄弟之情,还有求而不得的痴缠。”查先生眼里闪过赞许:“难怪你画的乔峰,喝酒时眼角总带着红。”

谈妥了后续所有武侠小说的彩漫改编,凌晨走出明报大厦时,夕阳正把海面染成金红。黎坤在楼下等他,手里拿着刚印出的《明报画刊》,封面上正是令狐冲仗剑饮酒的样子。“这期加印了三次,报摊老板说,现在香港的孩子,书包里都揣着你的画。”

凌晨接过画刊,指尖抚过令狐冲的剑穗——那是他特意加的细节,像极了石坎老家编的草绳。他忽然明白,这些画能火,不只是因为武侠的快意,更是因为画里藏着烟火气:郭靖的棉袄有补丁,段誉的折扇上题着白话诗,连鸠摩智的袈裟,都画了岭南特有的绣纹。

“林沫领奖的时间快到了。”黎坤看了看表,“咱们得赶回去了。”凌晨点头,把画稿递给黎坤的助理:“让印刷厂先排这两卷,别让读者等急了。”

车驶过铜锣湾时,报摊前的人正抢着买《明报画刊》,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硬币喊:“我要杨过那期!”凌晨望着那热闹场面,忽然觉得手里的公文袋更沉了——这里面装的不只是画稿,是把文字里的江湖,变成能让寻常人捧在手里、读进心里的暖。

就像林沫的歌声能跨过城界,这些彩漫里的江湖,也正顺着油墨的香,漫进香港的茶楼、广州的骑楼、石坎的晒谷场。而他要做的,就是把这江湖画得再细些,让每个翻开画刊的人,都能在里面找到点自己的影子。

车快到美孚新村时,收音机里传来林沫获奖的消息。凌晨望着窗外掠过的灯火,嘴角弯了弯——今天的事,总算都顺顺当当。一个人的荣光在舞台,一群人的江湖在纸上,而他,刚好能为这两样,添上自己的笔。

飞图音像制造厂的车间里,机器的嗡鸣裹着塑胶的气味,在空气里翻涌。凌晨站在生产线旁,看着透明的空白录音带从传送带上滑过,像一串串待填音符的水晶。程少宝递过来的报表上,内地空白录音带的销量曲线正陡峭地上扬,他指尖点着数据:“你看,广州、靖远这些地方,灌录磁带的小摊比米铺还多。”

“不止要多,还要快。”凌晨望着刚下线的录音带,“把现有的生产线扩三倍,下个月就得投产。”他知道内地的光景——老百姓揣着录音机,最爱去地摊上翻录精选集,邓丽君的歌混着粤剧选段,一盘磁带能听半年。专辑太贵,灌录划算,这空白带的需求,往后只会像潮水般涨。

刘冠亭拿着图纸凑过来:“录像带的生产线图纸改好了,按你的意思,兼容港产片的制式。”他指着图纸上的磁头参数,“试产的样品画质比市面的清晰,成本还低两成。”凌晨点头:“港产片的武打、喜剧,明年就得铺满内地的录像室。咱们的带子,得让老板们觉得‘用着值’。”

会议室里,程少宝翻着新晋歌手的资料,眼里闪着光:“刚签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