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间郡。
韩县城外。
宋军惨无人道的劫掠,仿佛就发生在昨天。
那些烈火跟刀兵的痕迹,还深深的刻在这座凋零的小城中。
曾经繁华的河间韩县,接连遭遇高句丽、楚军、宋军,三度搜刮后,
如今已经是一个残垣断壁,夯土墙垮塌的县城了。
可即使这样的地方,也是几百步外,清河郡灾民梦寐以求的。
千儿是个流民。
她从没穿过好的衣裳,在她的世界里,冬天比夏天难,
因为最冷的时候,她要躲在父亲挖的洞子里,不能出去,外面会冷死人。
她出生在清河郡一个小山沟子里,
从小就听母亲说,清河郡城的路是青砖铺好的,比家里的泥巴强。
清河郡的街道店铺,随便一间,就比里长的大院子更值钱。
里长的大院子,围墙很高,至少千儿是这么觉得。
有一次她淘气,跟里长几岁的傻儿子进去看过。
六间大瓦房,连养猪的屋子,都比她们家的好。
此刻,清河郡迁徙的队伍很长。
农家些许牛车,都被同村租借,放满了家当。
河间官道上,衣衫褴褛的人群层层叠叠。
千儿往前看不到头,往后也看不到尾。
好像这支队伍,就像河流一样,在河间郡流淌。
小千儿不知道,数十万人愿意跟着赵军北上,拖家带口的,队伍自然是连绵几十里。
她此刻只知道人多,永远也不会知晓。
围绕着迁徙之民的战斗,在后方已经打翻天了。
赵帝的军队数次出击,将企图拦下迁徙流民的梁军击退。
“嘿嘿,千儿,弄风筝呢?华春啊,快,给你媳妇递点水,别渴着她。”
“嗯,风筝父亲给的……才不是呢,华春不好看,我不要华春。”
老树下,小千儿手里拿着一个旧风筝,埋汰方大娘的话,
刚好被身后憨厚的华春,听的清清楚楚。
方华春本来兴高采烈,可随后就蔫了吧唧,十二三岁的大孩子,哭的稀里哗啦。
此情此景,惹的附近迁徙队伍哄堂大笑,大人都在不停的调侃华春。
这么小就被媳妇拿捏,以后肯定是个怕媳妇的主。
方大娘这儿子,算是白生了。
隔壁方大娘往上数几辈,还是千儿的亲戚。
她总是喜欢给千儿一些吃食,为的就是让小千儿来她家当媳妇。
她告诉千儿,赵国皇帝是仁义之君,只有赵军,才算是个人。
老百姓,随波逐流。这兵荒马乱,能不被杀,就已经谢天谢地了。
迁徙队伍的旁边,总是有骑兵策马而过。
千儿虽然还小,但她很喜欢看那些赵国骑士,
有一次,某个骑兵下河道救人,拉下了面甲。
千儿惊呆了,那个人竟然没比华春大多少。
前方视野,出现了一座县城。
听带队的赵人老爷说,这里就是韩县。
走到此处,离目的地易州郡,还有五百余里。
千儿看见了韩县的夯土城墙里面,有不少人探出了身子,似乎也在好奇他们。
千儿也想去夯土大屋里歇息,那些地方凉快。
可惜,她们家是流民,不能进城。
其实父亲悄悄带她去过一次郡城,
那一天,她坐在父亲肩膀上,羡慕的望着郡城里的孩子,可以有好房屋住。
她长这么大,从来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。
哪怕是一间窝棚,也没有!
“阿爸,一匹马值多少钱啊?”
千儿整理麻绳的时候,无意间抬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