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章 理甚明尔须却回(1 / 4)

杯酒释兵权之后,赵大对兵制进行了改革,分成三级。守京师备征戍的,是禁军,地方上分给役使的,称厢军,按户籍选拔征募防守的,叫乡兵。

这乡兵,和后世的民兵差不多,但也略有不同,虽然也是农忙时种田,农闲时集结训练;当禁军和厢军不足时,乡兵也会是战斗的主力。

宋辽交接之地,村社之间,乡兵更是比比皆是。不过,乡兵设立之初,主责便是守土,所以,即便后来成为战力的重要补充,乡兵的统领基本上都还是平民。

话说贝州历亭县,有个叫李忠的,因为家里颇有些财物,在本地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,被历亭县委任为所在郡乡的乡兵统领。

虽说任了这个职,但更多时候,李忠却始终是个地主的身份,青黄不接的时候,登门到李家借贷的多了是。

乡里乡亲的求到家里,李忠也好说话,借不是不可以,但得守约。若是到了谈好的时间没有及时归还的话,那就别怪我不讲情面上门收取了。

一次牵猪,二次赶牛,三次拆屋下瓦,这些事儿也不是没有发生过。那个时候,可不像后世,借钱的是孙子,欠债的是大爷。借与还,都是一口唾沫一个钉。

不过,因为又兼着乡兵的统领,放贷的利息,李忠还是有着自己的想法。借贷的人,如果实在还不上的时候,除了上门要债的次数多了些之外,有时候,李忠还有减免一些,不至于像黄世仁那样把喜儿逼到山上成了白毛女。

因为这,每次奉令出境的时候,李忠基本上都是全手全脚的回来,对护着他而折了的,除了官家的抚恤外,李忠还有自掏腰包补上几分。

这样一来,在历亭县,说李忠好的有,说李忠不好的也有。

花开两朵,各表一枝。在历亭县,和李忠同乡的,还有一户石姓人家。这石家,就三人,一个老母亲和一对孪生兄弟。

或许是因为石父去世的早,兄弟二人全靠石母一人拉扯,孤儿寡母的,中途肯定吃了不少亏受了不少冷眼。等到这对孪生兄弟长大后,性子极为凶狠残暴,动不动就拳头相向。

若是因为见不得别人让母亲受气才这样子的话,兴许村子里的人看着还好受点。偏偏这对孪生兄弟又忤逆不过,对石母也时常是非打即骂,弄得石母经常偷偷落泪。

村子里的人有心帮衬两句吧,可要是维护了石母,兄弟二人立马就把矛头对准了帮衬的人,夜里往院子里丢些石头门上涂些大粪,闹得鸡犬不宁。

但如果是多说的兄弟二人几句,石母也会变了脸色,让帮衬的人常常觉得自己是狗拿耗子下不了台。

久而久之,村子里的人看到石家人都宁愿绕道走,眼不见心不烦。所以,在村子里,也基本上是石家恨一寨子人,一寨子人恨石家。

作为乡兵,石家兄弟也是归李忠统领。出个几回差事之后,石家兄弟也上门找李忠借贷。虽然李忠不齿石家兄弟的人品,可看在袍泽的份上,约定好归还的事项之后,李忠还是借给了他们。

然而,正如古话说的那样,有些人就是利不得好,石家兄弟也正是如此。从李忠那里接到钱粮后,在石家兄弟看来,这是李忠应该做的。至于如期还贷的事,石家兄弟想都没想过这茬。

于是,到了说好归还的那天,见石家兄弟迟迟不现身。第二天,李忠便亲自登门收账。好话说了一箩筐之后,又约下了个归还的时间。

按理说,杀人偿命,欠债还钱,这是基本的契约。可石家兄弟却认为李忠登门扫了他们兄弟的面子,让他们在村子里抬不起头,心里便有了怨恨。

而且,等到李忠第二次登门的时候,石家兄弟又找了一套说辞,让李忠宽恕些时日。这下,李忠不觉就有些怒了,走的时候便说了几句重话。

也或许是这几句重话吧,在李忠离开之后,石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