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章 子然自是始悟曰(1 / 4)

义熙年间,在零陵郡,有户姓施的人家,祖上也曾阔过,光是房子就是几进几出,分成了外中后三重院落。至于人丁,更是兴旺,来来往往,到施家拜访的人也很多。

平日里,施家人从大门进进出出的时候,都只打开左边的那扇门扉。不过,郡里的百姓,在提起施家的时候,第一说起的就是施家外院的两扇门,眼睛里也会冒出无数的星星。

然而,君子之泽,五世而斩。等到施子然接过祖上的家业时,施家外院的两扇门中,右边那扇原本就开的不多的门扉给拆掉了,改成了墙,就只留下左边的门扉进进出出。

看着施家的大门由门变成户,知道施家过往的人也都有些叹息,偶尔甚至还有些不堪的韵味。就如后世,人们在看到鲁迅先生勾画的阿Q时,总是习惯性的摇摇头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。

然而,阿Q其实是个老实人,说的话也是事实,并不是高攀了老爷。真要论起来的话,能活到现在的,往上推个几百年,谁家祖上没有个排的上号的?

别的不说,后来被尊为昭烈帝的刘皇叔,骨子里流着的也是高祖的血,但他没发迹的时候,还不是过着普通人一样的日子,草鞋打得溜溜转。

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香火能够一代一代往下传的,祖上好歹都有几分。至于阿Q,再怎么样,那都还不是祖宗造成的?!

一个分封,一个推恩。妥妥的阳谋,让子孙们哭都没地方哭。即便是皇帝爱长子,百姓疼幺儿,可百年之后的事,谁又说的清呢?

当年,文帝让许负给邓通相命。许负说邓通最终会穷到饿死。听得文帝老大不高兴,咬牙切齿道,说“能使邓通富足的在朕,怎么说会贫穷呢?”一怒之下,还给了邓通制币权。

然而,等到文帝驾崩刘启上位后,文帝给予邓通的制币权被收了回去,还真如许负说的那样,饿死在了街头。

话说回来,常人的眼里,对施家的起伏,也有点“眼看他起高楼,眼看他楼塌了”的味道。但终究人家的祖上曾经阔过,底蕴摆在那里,怎么说,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嘛!

再说,施子然接手家业的时候,施家的底子也并不薄。除了因为品级被削夺然后仕途上少了些人之外,田土这些东西,在零陵郡仍然是排的上号的。

而且,穷人的孩子又早当家。自幼聪慧的施子然早早就发现了家里的情况,凭着自己的悟性,学习六经之余,专研“说文”。到了他当家这会儿,“说文”这条路上,施子然已经在零陵郡趟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路来。

因此,纵向比起来,施子然可以算是施家的中兴人物,延缓了施家没落的步子;横向比起来,虽然施家的地位下跌的厉害,但也不至于让那些新兴起的门阀给施家完全打不上价钱。

何况,施家荣光时的那些规矩,依旧还坚持的有板有眼,并没有因为家势的下滑而丢弃。譬如说子弟的求学,该延请西席的依旧延请,稍微年长些的子弟,同样会背着行李外出游学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,零陵郡,但凡有点头脸的门户,对施家的给出的综合评价其实都还不错。毕竟,施家的不忘耕读这事,大伙儿都是看在眼里的。

虽说这些东西,对已经进不了品级评定的施家帮不上什么大忙,但是,某种程度上也保住了施家的颜面,让人抱着石头往施家头上垒时多多少少也得掂量掂量。

对这些事情,施家人心里自然是最清楚。因此,担任家主后的施子然,在这方面更是做了许多文章。治学之余,还会亲自下田劳作。家里的男丁,也按年纪的大小,分上了一块责任田 。

这样一来,要是有人当着施家的面提起那些同样没落到庶族的家族时,施家还是能说上一句大话——“俺家里可没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清谈书生。”

家主能放得下身家带头,子弟们自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