备下嫁郡主,还给了这麽多银子,说实话,康熙赏的面子,已经足透了!
偶暗暗庆幸不已,幸好他的两个闺女,都不到两岁,等不到指婚抚蒙的那一天,康熙就驾崩了。
到了雍正朝,以偶和老四的亲密关系,只要找个合适的时机,求个女儿嫁在京城里,真没啥问题。
前年,也就是康熙五十一年,雍亲王府唯一的郡主,就因为老四私下里跪求了康熙,所以,她没去抚蒙,而是嫁给了纳喇·兴德。
比较巧合的是,兴德从侍卫府的三等侍卫,晋为御前二等侍卫,是褐暗中出的力。
原因嘛,其实很简单,老四非常宠爱大郡主,私下拜托褐帮的忙。
老四这家伙,既无儿子缘,又无女儿缘。
到自前为止,老四就弘时丶弘历和弘昼这三个儿子,和一个已经出嫁的大郡主。
耦比老四小十几岁,他已经有三子二女。
唉,比开枝散叶,老四是真心没法比啊!
送走了苍津之后,偶带着一等侍卫纳喇善,开始例行性的四处巡查。
热河行宫的规矩,远远没有紫禁城那麽严。
侍卫们下了值后,只要不影响来日的当差,可以随意去附近的集镇上,饮酒聚餐或者是寻欢作乐。
大清朝对商人的管制措施,远比前明宽松得多。
不说旁人了,就算是偶带着五千兵去增援巴里坤的时候,队伍后边也跟着晋商们的大队伍。
说实话,普商们也真会做生意,他们不仅带着各种紧俏物资和做皮肉生意的女人,还从大军的手里,回收各种战利品及俘虏来的女人。
甚至,还有专做信件及物品快递业务的晋商,只是收费有点贵罢了!
康熙怕热,每年至少有大半年的时间,要带着几万有钱人来热河避暑,这已经成了固定的保留节目。
于是,商人们就像是苍蝇闻到了腐肉气息一般,蜂拥而来。
时间一长,距离行宫大约十馀里外,便自然形成了集镇,名字叫作:热河上营。
每年都来热河的王公勋贵们,纷纷在热河上营,买地建宅,方便陪伴圣驾。
热河上营,十分迅速的由小变大,到目前为止,常住人口居然超过了三万馀户,少说也有十万人。
十万的常住人口,还都是非农的有钱有势之辈,热河上营真的是钱流涌动,生意红火。
有人曾经给康熙提过建议,在热河上营筑城设府,却被康熙否决了。
所以呢,热河上营就存在两种状态。
皇帝在的时候,由热河行在都总管,也就是偶管辖。等皇帝回京之后,热河上营就由行宫总管管辖。
值得一提的是,现代的承德市区,在大清朝,就叫热河上营。
热河行宫的防务,共分为三个层次,行宫外边驻扎着骁骑营和前锋营。
从宫门开始,一直到宫里的各大门户,都归护军营管辖。
御前侍卫们,只负责康熙所住寝宫附近的安全,大约有十几座宫门。
跟来热河的御前侍卫们,只有不到三百人而已,负责的范围不可能太大。
热河行宫,真心不小,相当于七丶八个北海公园之大。
褐和纳喇善的巡视,主要是清查脱岗的现象,及督促防火的工作。
木制结构的宫殿,防火其实是永恒不变的主题。
保和殿被烧了之后,时至今日,也只修了一半。
不是内务府没银子,而是可以做大梁和立柱的楠木,在国内成了珍稀木种,只能从南洋进口。
南洋的奸商们,和内务府的硕鼠们,互相勾结在一起,不仅大捞康熙的好处,还要拖延运输的时间。
所以,保和殿因为缺少木料的缘故,修修停停,折腾了好几年,依旧没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