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章 内阁(1 / 4)

京中肃杀之风,吹拂过每一个人的眼帘。

秋风未动蝉先觉。

即便是普通的百姓,从那一列列出奔京城的车队之上,也能感受到紧张的气氛。

遑论京中官吏!

在内阁强硬的将所有上奏的奏章都驳回诸部后,朝野内外瞬间将各种目光投了过来。

有惊疑不定,有扼腕叹息,有义愤填膺,有朗然大笑。

有人担忧,一场风波将再次袭来,谁又能脱得开身呢?

无论心中如何想,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本就紧张的局势将彻底激化。

众人都知道这道命令是出自内阁首辅李显穆,这是在昭告他坚决的态度。

政治是妥协的艺术,现在一方进攻,而李显穆完全不妥协,选择直接掀桌。

那这件事的结局就只有一个——你死我活。

既决高下,也决生死。

可能是人的生命,也可能是政治生命的生死。

从现在开始,所有人都上了擂台,不分个胜负,就离不开这一局。

性格柔仁的,心中后悔,觉得闹的太大,不好收场。

性格刚愎的,则唯恐天下不乱,要将全部的身家性格都压上去,宛如杀红眼的赌徒。

这是自内阁成立以来,内阁第一次和六部、诸台省,以及国朝自洪武废相后的制度,明晃晃的站在对立面上。

诸台省几乎都坐不住了,这一次有更多的奏章涌向了皇宫,几乎每一封奏章,都在激烈的抨击内阁。

在奏章之中充斥着——

“内阁有何权力截留诸台省、地方奏章,又是谁给的它驳回之权,内阁阁臣隔绝内外、断绝君臣联系,又敢当何罪?”

“六部直达天听,这是自太祖时期就流传下来的制度,是写在大明会典之中的法定制度,内阁到底是什么身份,竟然敢破坏这样的制度?”

“内阁虽有票拟之权,但到底不过是建议,一切皆要经过陛下校准,臣等请陛下出言,责罚内阁越俎代庖。”

在第一批奏章到达宫中后,很快就有更多、更广泛的奏章送入了宫中。

几乎每一道奏章都抓住内阁违背制度的过失在抨击,这其中不仅仅有李显穆的政敌在推动,还有很多本就对内阁制度不满的大臣。

有六部的高官、有地方的藩台、巡抚,皆是朝廷大员。

“内阁出现如此重大过失,内阁首辅李显穆,应当引咎辞职,以谢天下悠悠之口。”

“台辅重臣,引起天下朝臣非议,其持身真能正吗?请陛下降下圣旨,使李显穆归乡,不当再列于庙堂之上,否则天下人如何能心服口服?”

“六部断事,诸省三分,此乃祖宗成法,大明因此而无权臣之患,自显穆显贵以来,内增内阁之权,外任抚台为藩,祖宗成法被破坏了个一干二净,大明又何益处,唯一所得利的,不过是李显穆权威日盛,不过是李显穆,要做大明的权臣!

臣等敬请陛下,发下大怒,治显穆之狼子野心也!”

一封封、一道道奏章,一封比一封言辞激烈,几乎就要将朝廷淹没,其声势之浩大,甚至让朱瞻基借故取消了大朝会。

当然,既然是政治对立的对轰,自然也有大批站在李显穆这一边,双方各执一词,不仅仅是朝堂之上,在江湖之间也是各种辩论,当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,街头巷尾,到处都能听到几句议论。

……

李府之中,气氛同样焦灼,京中流传之事,他们怎么可能不知道呢?

府中聚着十数人,大多数人脸上都带着担忧之色,这般如火如荼、来势汹汹的阵仗,让他们也有些出乎预料。

按理来说,如今的心学以及李显穆,不该如此。

“元辅,这些时日攻讦愈发强烈,大朝会不可能一直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