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家长会人太多挤不进去,今天被老师单找谈话。读者老爷们的建议都有看,就和娃沟通了两天,让娃自己说,以后想干嘛,娃琢磨两天,说,生物吧,学脑机接口,以后能帮视障、瘫痪、肢体残疾的人改善生活质量。老师说娃有善心,一查专业表,得,没一个低于211的,诶,努力吧。)
复大学社政学院的一间会议室里,空调口吹出的暖风,把会议桌旁一位教授仅有的几根,用来遮盖盐碱化的头顶的长发,吹着像哈达一样舞动着,这教授连忙伸手捂住。
旁边还坐着的几位教授和评审专家,似笑非笑的看了眼。坐在首位的系主任翟晓鹏捏起茶杯抿了一口,“杨老师,要不,你往后坐坐吧。”
“诶,好,好。”
“邹老师,你继续。”
“是,主任。”
邹杰,社政学院新引进的讲师,脚盆京都大学回来的博士,穿着一身合体的藏青色西装,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。脸上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、混合着紧张与自信的光彩。
手握激光笔,配合着PPT页面上,密密麻麻的文字提纲、数据图表和引用文献,阐述着他的中期报告。
“综上所述,我们认为,网络社会并非一个独立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空间,而是现实社会关系在新技术媒介下的延伸、重塑与映照。”
“其运行逻辑,依然遵循着社会学的基本范式,但在权力结构、互动方式、群体形成、文化表征等方面呈现出显着的异质性......”
声音清晰洪亮,语速控制得恰到好处,显然经过精心排练。
“目前课题进展顺利,已完成核心文献的梳理与评述,初步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。阶段性成果方面,已在《社会》、《青年研究》等期刊发表相关子论文两篇,另有两篇在审。”邹杰顿了顿,加重了语气,
“主要创新点在于尝试将经典社会学理论,如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,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,与网络空间的新现象进行对话和整合......力图构建一个既能解释线上互动特殊性,又不脱离社会学经典传统的分析框架.....”
“并进行跨语境的应用与检验,用以分析网络社群中的权力博弈、身份建构和共识形成机制……”
“这在一定程度上,填补了当前国内学界在此领域系统化研究的空白。”
听着邹杰侃侃而谈,引经据典,试图将自己的研究置于一个宏大而坚实的理论谱系之中,几位老教授偶尔点头,更多的是不动声色地记录着什么。
似乎一切顺利,邹杰脸上的笑容愈发浓郁。
直到进入提问环节。
一位戴着深度眼镜、头发花白的老先生率先开口,他扶了扶眼镜,慢条斯理地问,“小邹老师,你报告中多次提到系统梳理、整合构建?”
“是的,这是我深入这个课题的方向。”
“嗯,很好,不过,我注意到,目前国内,尤其是燕京大学那边,有位叫李乐的学生,现在好像也是博士了。他在前几年,就已经连续发表了好几篇高质量的文章,讨论的就是虚拟社区的权力结构、网络文化的生成逻辑这些话题。”
会议室里安静了一些,众人的目光聚焦过来。
老先生继续道:“我仔细比对了你的报告,你提出的几个核心论点和分析框架,发现与李乐已发表作品中的思想,存在相当程度的....怎么说,相似性。”
“特别是关于网络社群内非正式权力结构的生成、以及线上互动如何影响线下社会资本这两点,与李乐02年的那篇发在《社会学研究》上的文章,切入点基本是一致的,对于这一点,你作何说明?是否存在过度借鉴的嫌疑?”
问题直白而尖锐,空气仿佛凝滞了几秒。
邹杰脸上自信的笑容未减,似乎早有准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