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年间,在临川,有个叫刘秋崖的,打小读书就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,哪怕是冬天,书房里的灯,也是常常亮到了半夜。
因为好学,在当地,刘秋崖早早便已声名远扬,大家对他的才华和学识都赞不绝口。
尤其是六经之中,刘秋崖对“易”最为上心,为了增长自己的见识,刘秋崖还多次离家外出游学。临川境内,对“易”有所研读的大儒名士,刘秋崖都一一登门拜访过。
话说刘秋崖中举之后,并没像其他人一样马上选择入仕,而是继续选择了治学。
在他中举的这一年的冬天,他来到临川临近的某位大儒家里,借住下来,继续向大儒讨教关于“易”的学问。
虽说是借住,但过去养成的读书习惯,刘秋崖一直不曾改变,天黑之后,房里的灯经常性的亮到了半夜。
不过,这借住,让刘秋崖觉得有些不便的是。大儒给他安排的房间在二楼,而且还与隔壁的邻居家紧挨着。邻居家的妇人,又还挺勤劳,常常纺织到深夜。
刚刚住下的时候,刘秋崖觉得很不习惯。夜读,本是独自思考的好时节,可窗外传来的那唧唧喳喳的纺织声,深深撕破了夜晚的宁静。
而且,因为挨得近,要是夜里妇人亮起灯之后,在窗子边还能隐隐约约地看见妇人在家里的举动。这让他感到很是有些尴尬和不自在。
然而,在住下几天之后,刘秋崖倒也没觉得什么了。相反,还发现妇人的纺织声并不那么讨厌,“形而下者谓之器,形而上者谓之道”,这纺织声和自己的读书声倒相得益彰,互为呼应。
甚至,偶尔觉得有些倦了的时候,刘秋崖还会站起身,走到窗子边,静静地观察一下邻居家的动静,然后再回到座位上继续研读。
每当刘秋崖这边的灯熄掉之后,那边妇人的纺织声也很快会停下来;或者是妇人的纺织声停下来之后,刘秋崖这边的灯也会暗下来。
这样的举动,倒和阮籍到美少妇那里买酒之后,喝醉了就直接困到美少妇脚边有些相似,自然而和谐。
某天夜里,掌起灯以后,刘秋崖又如往日一般坐在桌前开始夜读。然而,到了九十点钟,邻家妇人的纺织声都还没有响起。
这让刘秋崖有些疑惑了。按照往常的习惯,这个时候妇人早就开始忙碌了。而且,白天的时候,自己还撞见过邻家的妇人啊?
想了一会儿之后,刘秋崖还是没压下心中的疑问。便不自觉地站起了身,轻轻的走到的窗子边。
窗外,有着惨淡的月光。借着妇人家的灯,能隐约看见妇人伏在织机前,手里却没有任何动作。
看了一会儿,始终不见妇人有其他动作,刘秋崖摇了摇头,回身坐下,继续看着案前的书。
不过,没等刘秋崖看上多久书,外面突然传来一阵淅淅索索的响声,声音不大,但是显得颇为怪异。
这下,让刘秋崖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上来了。于是,他便再次起身,快步走到了窗子边,想看看是个什么动静。
然而,这一看,让刘秋崖觉得有几分蹊跷了——
月光下,一个妇人正站在纺织妇人家的外面,鬼鬼祟祟地徘徊着。那妇人手里还拿着个东西,似乎是想把这东西藏在纺织妇人家的外面,却又担心被人发现一般。
那妇人先是把手里的东西搁在了纺织妇人的窗台下,然后又拿了回去,接着又把东西搁在了门口的台阶下,可是似乎又发现了不对劲,又把东西拿了回来。
这样来来往往好几回之后,妇人最终把东西藏在了纺织妇人家外边的稻草堆里。然后又左顾右盼一番之后,这才洋洋得意似的离开了。
看着这妇人鬼鬼祟祟地怪异动作,刘秋崖的额头上写满了问号。于是,等到那妇人的身影消失后。刘秋崖便下了楼,走到了那个妇人藏东西的稻